编者按:以工代赈是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提高劳动技能的一项重要政策。重点工程项目投资规模大、受益面广、带动效应强,吸纳当地群众就业潜力巨大,是实施以工代赈的重要载体。2022年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工作方案的通知》。为指导各地更好推进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工作,现将有关地方和部门典型做法予以刊载,供各地参考借鉴。
云南省南华县:构建“2144”工作法
探索在水利工程项目推广以工代赈惠泽民生
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精准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政策要求,摸索出“2144”以工代赈工作法,在国家重点水利工程——滇中引水工程南华段项目建设中大力推广实施以工代赈,目前,已经吸纳务工254人,人均增收达到2.6万元。
一、“两项机制”高效推动工作落实
一是建立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南华县建立了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制定《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增收部门分工方案》,在滇中引水工程南华段项目建设中细化各部门实施以工代赈工作职责,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专班协调推进工作机制。从县级部门和镇村抽调干部12人,组成滇中引水工程项目专班,协调解决群众务工、要素保障等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工作清单,定期跟踪推进。
二、“一套流程”科学规范项目管理
按照项目沟通协调、务工组织、岗前培训、用工管理、劳务报酬发放、综合评价、竣工验收等7个步骤,提升项目管理效能。
一是深入开展项目沟通协调。项目专班与项目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开展专题沟通协商3次,详细掌握工程建设可使用当地群众务工的环节和工期计划,建立用工环节清单。滇中引水工程南华段建设主干渠10.24公里、输水管网45.62公里,概算总投资12.04亿元,于2018年3月开工建设,项目可使用当地群众务工的环节包括临时工程土石方清表、开挖、管道回填、钢筋绑扎等15个。项目业主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根据项目用工环节清单,签订项目以工代赈补充协议,将当地群众用工规模、劳务报酬发放标准和形式等情况作为专门条款列入补充协议,制定务工组织方案和劳务报酬发放方案。
二是有序组织群众参与务工。发改局、县人社局、县水务局会同项目区镇村干部开展以工代赈政策宣讲和劳动力状况摸底调查,建立项目区群众务工意愿清单。滇中引水工程南华段项目区涉及17个村委会45个村民小组1327户,有劳动力3126人,其中:已外出务工765人,在家或在附近打零工2361人,按村民小组分别建立劳动力台账45套。县滇中引水工程办和施工单位根据工程建设用工需求,会同县人社局通过相关平台,发布用工需求信息12条,镇村干部通过村民大会或广播等渠道,通知意向群众在相关平台或村委会报名登记,共登记当地意向务工群众317人。项目专班和施工单位按照就近就地和优先吸纳返乡农民工、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原则,确定参加务工群众名单;以村委会为主体,组建当地群众施工队伍12支,组织务工群众参加劳务培训后到岗务工。
三是整合资源开展岗前培训。统筹整合人社、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各类就业培训专项资金17万元,发动3家培训机构参与,结合就业意愿和工程项目建设用工需求,采取“培训+上岗”等方式,联合施工单位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累计开展务工群众岗前培训346人次。
四是规范抓好劳务报酬发放。项目专班和滇中引水工程办严格督促施工企业落实“六制一金”制度(农民工实名制度、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制度、工资专户和分账管理制度、总包代发工资制度、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施工现场维权信息公示制度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施工单位每月核定务工群众劳务报酬,建立统一规范的用工名册和劳务报酬发放台账,形成劳务报酬发放清单,经务工群众签字确认,报滇中引水工程办审定后,在相关村公示栏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通过“一卡通”发放至本人,并定期向县发改局和县人社局报送劳务报酬发放情况。
五是协同抓好项目用工管理。项目专班与镇村会同施工单位做好群众务工管理工作,督促监理单位完善监理日志,如实记录每天参与的务工人数。
六是规范开展项目综合评价。项目建成后,县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围绕项目以工代赈用工环节、组织当地群众开展培训情况和成效、吸纳当地群众务工就业情况和成效、当地群众获取劳务报酬情况等开展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项目竣工验收、审计决算的重要参考。
七是严格项目竣工验收。县级相关部门组织竣工验收时,将劳务报酬发放清单、培训清单等作为专项内容进行验收,通过电话访问、入户访谈等形式核实真实性,并强化项目竣工验收结果运用,对虚假发放劳务报酬的施工单位,相关部门将其列入严重失信黑名单。
三、“四个清单”精准保障就业增收
南华县建立了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用工环节清单、务工清单、就业技能培训清单、劳务报酬发放清单,精准保障当地群众在滇中引水工程建设中就业增收。
一是项目用工环节清单。发挥项目专班协调调度作用,建立项目用工环节清单,根据项目建设工期计划,每月向施工方开展用工需求调查,动态更新管理。做到施工单位基本情况、用工规模、用工类型、技能要求、薪资水平“五清”,增强服务施工单位用工的精准性。
二是群众务工清单。施工单位对当地务工群众登记造册,按月更新当地群众务工清单。将项目岗位细分为支砌工、钢筋绑扎工、机械操作工、搬运工、电焊工、保洁员、保管员、炊事员、安全员、看护员和协调员等“五工六员”,制定当地务工群众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滇中引水工程南华段建设带动务工254人,其中,项目区当地群众参与务工121人,当地群众务工比例达47.6%。
三是就业技能培训清单。施工单位根据项目施工情况,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和安全培训,并按规范建立当地群众就业技能培训清单。2022年11月以来,滇中引水工程南华段建设累计开展技能和安全培训4期,培训当地务工群众462人次。
四是劳务报酬发放清单。将务工内容、工资标准、务工天数、发放日期等信息作为劳务报酬发放清单重点内容登记,每月动态更新管理。2022年11月以来,累计发放劳务报酬871万元,其中,发放当地群众劳务报酬326万元,人均增收2.6万元。
四、“四方监管”确保项目赈济实效。
南华县建立了由务工群众代表、乡镇人民政府、项目专班、发改局四方共管的薪酬发放监管机制。务工群众代表定期向项目专班和乡镇人民政府反馈工资领取、务工生活保障、接受技能培训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