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工代赈是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提高劳动技能的一项重要政策。重点工程项目投资规模大、受益面广、带动效应强,吸纳当地群众就业潜力巨大,是实施以工代赈的重要载体。2022年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工作方案的通知》。为指导各地更好推进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工作,现将有关地方和部门典型做法予以刊载,供各地参考借鉴。
安徽蚌埠民用机场:在工程建设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政策
安徽省蚌埠民用机场项目为2022年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为加大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安徽省、蚌埠市和怀远县多级联动,项目业主单位、参建单位积极推动,探索形成“三机制、三措施、四环节”的制度经验。目前,该项目已经在航空服务中心转航站楼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任务中实施了以工代赈,在临时设施建设、土建、道路等用工环节中挖掘了以工代赈岗位。目前项目吸纳以工代赈务工人员83人,发放劳务报酬63万元,开展安全技术和岗位技能培训14次。
一、建立三项机制,下好以工代赈组织发动“先手棋”。一是四方联动机制。安徽省发改委负责政策解读和工作培训,解决“为什么干、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蚌埠市发改委召开工作部署会议,确定各方职责;怀远县政府负责具体推进,召开专题会议确定工作方向;机场公司负责具体落实,研究编制用工计划、规范务工人员管理、保障劳务报酬支付等。二是沟通调度机制。蚌埠市发改委组建机场项目以工代赈微信协调群,建立包括市发改委,怀远县政府、县发改委、县人社局以及项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相关负责同志的联络系统,并明确各单位专职联络员。机场公司将以工代赈纳入监理例会与各项工程专题会议调度内容,形成“一周一汇报、一周一调度、一周一推进”的工作机制。三是劳务协调机制。怀远县政府与机场公司建立劳务沟通协调机制,指导镇村两级政府及时开展以工代赈政策宣讲和劳动力状况摸底调查,建立涵盖机场所在地约500人的用工潜力供应表,组织动员当地农村劳动力、城镇低收入人口和就业困难群体参与务工。
二、抓实三项措施,夯实以工代赈部署实施“主阵地”。一是抓实职责任务。蚌埠市发改委紧抓项目前期审批工作,在航空服务中心及附属设施建设项目可研、初设批复中明确以工代赈要求;怀远县政府指导督促项目所在地镇村两级政府做好劳务人员摸排、组织、报名工作,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机场公司将以工代赈纳入航站区施工、监理招标文件和合同中,指导施工单位挖掘用工潜力,编制用工计划,并明确施工单位项目经理为以工代赈第一责任人,劳资专员为联络员;监理单位负责全过程监管。二是抓实用工安排。结合场道工程作业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提供了普工、辅助安装工、保洁、保卫、厨师等岗位;结合航站区分部分项工程种类广,用工需求多的特点,提供了钢筋工、混凝土工、油漆工、架子工等岗位。三是抓实监督检查。为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以工代赈工作规范流程组织实施,机场公司把以工代赈纳入月度安全检查、农民工工资专项检查等考核中。机场公司制作以工代赈务工人员电子档案,涵盖务工人员身份信息、日常考勤及劳务报酬等情况,实现可视化管理、随时监控,追根溯源。
三、紧盯四个环节,打出以工代赈规范管理“组合拳”。一是规范合同签订。针对用工合同须上报总公司批准这一规定流程繁琐、审批周期较长的问题,怀远县政府、县人社局、机场公司等共同协商,明确先由怀远县政府委托的利天人力资源公司与施工单位签订劳务用工协议,劳务公司再与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二是抓实岗前培训。结合岗位需求,施工单位利用项目施工现场和机械设备,按照施工工艺要求和工程质量标准,每周组织开展班前会传达工作任务和重点,每月组织开展安全技术交底和岗位技能培训。三是严把务工管理。将以工代赈务工人员按照工作性质进行班组化管理。规范务工人员工作台账,做到考勤打卡表、培训记录表、务工信息表、报酬发放表“四表合一”、统一管理,保证各个用工管理环节和过程可控可查。建立了以工代赈“工友之家”,用于务工人员培训、活动、休息,增强务工人员归属感和认同感。四是依规发放报酬。发放报酬时,先在项目所在地镇、村以及项目部分别对务工人员务工天数、工资数额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通过银行专户发放至务工人员个人账户上,报酬到账后组织务工人员签字确认,并将劳务报酬发放台账送至市发改委、县人社局、机场公司及监理单位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