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雷山县西江景区通过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合理利用优势资源,提质扩容景区,拓展培育新业态,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旅游消费帮扶,实现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成为贵州对外宣传民族文化的亮丽窗口。
一、基本情况
西江千户苗寨景区位于雷山县城东北部的雷公山山麓,共居住1468多户,6000余人,苗族人口占总人数的99.5%,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以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享有“中国苗都”之美誉。多年来,紧紧围绕文化核心资源进行顶层设计、要素聚集、特色强化,运用高效的企业化、市场化手段,在景区经营管理、村寨有机更新、村民脱贫致富、旅游消费帮扶、文化保护法治、旅游品牌塑造、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实践出景区带村的“西江模式”,带动营上、干荣、麻料等11个村发展乡村旅游,联动凯里以及周边县市发展旅游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2054元增长到2019年的22100元,增长10倍之多,形成以西江苗寨为核心辐射带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群寨共兴”的山地旅游发展模式。2020年,雷山县接待游客754.9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62亿元,其中西江景区接待游客462.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73亿元;带动全县1.1万户3万人实现脱贫增收致富,全县人民幸福感、安全感、文化认同感显著增强。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以景区品牌为资源,创电商帮扶新模式
一是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有针对性地引导群众发展茶叶、蔬菜、畜牧养殖、传统手工等特色产业,并以“景区+合作社+基地+农户”进行产销衔接,带动周边村寨发展规模种养殖基地22家,家庭农场154家;西江商会与各村合作社签订长期销售协议,订购所需农产品。二是成立电子商务旗舰店。通过古街“嘎歌古巷”线上线下电商体验店、网易严选雷山体验馆、西江商会等旅游平台,重点培育了鱼酱、银饰、刺绣、银球茶、青钱柳、天麻等特色产品,采取“线下收购、精细加工、线上销售”方式,辐射带动周边村寨300多贫困户发展茶叶种植、银饰加工等产业,联动1.3万农户受益。三是加强旅游市场消费营销。2019年,雷山县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达3.68亿元,同比增长438%,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二)加强创新引领,发挥示范带动
一是特惠贷入股分红。鼓励贫困户将“特惠贷”、“惠农贷”以及村集体经资金入股到西江旅游公司,共享旅游红利。全县共吸纳贫困户入股特惠贷资金4.32亿元,覆盖8个乡镇60个村8645户贫困户,每年按照7%红利分发给各贫困户,已累计分红3025.75万元,户均3500元以上。二是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鼓励自身发展能力较弱的村集体经济入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截止到2020年年底,全县村集体经济入股西江旅游公司共计8060.68万元,每年获得入股资金7%的稳定分红。三是吊脚楼景观入股分红。实行民族文化保护评级机制,每年从门票总收入中提取18%作为民族文化保护资金,对民房保护完好的农户进行奖励,从2011年到2020年,累计发放民族文化保护经费1.86亿元,户均13.42万元,既分享旅游红利,又自觉保护民族文化。
(三)创新营销推介,共同抗击疫情
一是提升消费宣传营销策略。受疫情影响,携手央视新闻直播一期共同战“疫”景区重新开放的专题直播;与文旅中国合作,完成“爱我家邦·醉我河山”名嘴话风物之西江篇拍摄和播放;参与新浪完成联通5G带您云游贵州第八站“以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西江千户苗寨”直播活动。二是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线上线下宣传营销与网上销售,促进雷山旅游消费产品向外输出“泉涌”,并引导鼓励全县旅游企业利用知名电商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提高消费帮扶指数。三是强化新媒体推广。通过网络、手机APP等多媒体新技术广泛宣传,实现立体化营销,发挥叠加效应。

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资金发放仪式
(四)夯实基础建设,提升旅游帮扶环境
一是完善配套消费设施。以提质增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将建档立卡旅游扶贫试点村的道路、停车场、厨厕改造、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好,完成西江景区4个停车场、19个旅游公厕、1600盏路灯等公共服务设施,有力提升旅游消费档次。二是打造组合消费产品。通过创建景区带动产品打造,开展研学、康养、文旅等新项目新业态产品投放市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丰富产品供给,积极推广“非遗+扶贫”工坊,销售苗族银饰、刺绣、芦笙等,打造《美丽西江》精剧,提升文化消费价值。三是提高旅游消费品质。以发展农家乐为抓手,打造精品产业,吸引游客体验文化大餐,推出“高山流水”盛宴文化消费,解决当地和周边村寨农民就业。
(五)拓宽旅游业态,脱贫成效显著
一是加快旅游产品消费带动。以西江为载体,大力发展茶叶、银饰、刺绣、蜡染等旅游商品加工业,辐射带动全县各类企业从245户增加到1197户,个体工商户从2838个增加到6185个。二是抓实划行规市消费聚集区。西江景区将商铺、摊点进行统一规划,无偿提供300余个摊位给失地农民、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村民经营,同时,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保安、导游、消防、演员等1000多个服务岗位,人均每月工资收入2500元以上。三是注重产业经济消费指数。以文化为卖点,发展旅游产业拉动消费。2020年西江景区接待购门票游客达412万人次,运营收入47623.67万元,门票收入15177.87万元,贡献税收6495万元,带动就业人数12600人。
三、经验启示
一是坚持党政统筹。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发展,科学编制规划,顶层设计景区,将雷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管委会和西江镇党委政府整合重组,实行“区镇合一”创新机制,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统筹推进景区旅游市场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保护文化。秉持禀赋的民族文化资源,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保护第一原则,加强苗族文化保护传承,注重文化原真性,打造原生态文化景区,激活苗族文化的内在基质和创造活力,释放文化消费赋能,拉动文化旅游创新价值链,实践出“保护传承、深度挖掘、合理利用”的文化旅游消费帮扶富民路径。
三是坚持市场推动。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文化旅游组合产品,瞄准目标市场,以西江公司为运营主体,加大市场推介宣传力度,通过与品牌旅游企业合作、开通旅游电商平台、互联网营销等多渠道进行销售,拓宽旅游产品消费市场,助推“雷货”出山,带动消费引领。
四是坚持利益共享。西江景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遵循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通过构建“政府+公司+村两委+寨老+村民”自治管理体系,调动全体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保护核心旅游吸引物,共同共建共管景区,参与利益分配,共享旅游红利,实现消费帮扶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