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地区振兴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

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主旨演讲之五 写好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发布时间:2020/12/11
来源:振兴司
[ 打印 ]

  编者按:2020年10月14日上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在北京举办,交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经验做法,探讨巩固搬迁脱贫成果的路径方法。论坛上,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6个省市自治区有关负责同志和部分搬迁群众代表作主旨演讲,分别介绍了地方经验做法和探索实践,以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给搬迁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现将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主旨演讲相关内容予以摘登。

  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主旨演讲之

  “十三五”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16.92万人,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住房40026套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易地扶贫搬迁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大力开展后续扶持,巩固搬迁脱贫成果

  坚持“搬迁是手段、产业是路径、脱贫是目的”,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扎实开展后续扶持,聚焦“2个关键点”,突出“6个关键环节”,努力做好“后半篇文章”。

图为克州阿图什市产城服务区安置区概貌

  聚焦产业和就业“2个关键点”。制定了《关于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加大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落实好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若干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产业促就业、促发展。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专项行动,聚焦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实现“一户一人”就业的基础上又新增一批就业人员截至目前累计实现就业79288人,做到了“人人有事做,持续有增收”。

  突出“6个关键环节”。摸清底数、精准施策,对4.02万户16.92万搬迁群众进行入户核查,建立完善一户一档信息,制定“一对一”的帮扶措施。立足安置区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特色林果基地5.1万亩,特色种植、饲草料种植5.3万亩,畜禽养殖基地5.8万平方米,形成了伽师县西梅种植、乌什县木耳产业、莎车县特色养殖业等“一县一品”发展格局,成为了当地重要扶贫产业。立足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纺织服装、电子组装、假发、鞋帽、农副产品加工、馕等产业。叶城县积极引进11家纺织服装、电子组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带动乡扶贫车间和合作社发展,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加强国家通用语言和就业技能培训,提升搬迁户转移就业能力,加强与内地省市、疆内县市企业沟通,挖掘就业岗位实施南疆向北疆转移5万人就业工程支持鼓励引导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就业,配套建设商铺22.8万平方米、农产品交易中心3万平方米、小市场8000平方米,扶持搬迁群众创办小手工、小作坊、小商店、电商等,多渠道拓宽群众就业。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困难贫困劳动力、残疾家庭劳动力和有重病患者家庭劳动力,积极开发护边员、护草员、护林员、公路养护员、保洁、协警等公益性岗位,解决搬迁群众就业14642人。

强化社区服务管理,提升治理水平

图为搬迁群众在喀什地区泽普县电商网电培训现场进行实操演练

  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思路,着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充分发挥“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扶贫第一书记的作用,建强基层党组织,完善治理机制。加强安置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根据搬迁群众规模,同步配套建设学校、卫生室、市场、商店、电商服务站、通讯服务网点等生活设施,实现“五通七有”合理设置街道办事处、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在每个安置区建立扶贫工作站、群众工作站和综合治理中心等“两站一中心”,实行网格化管理,为搬迁群众提供全天候“一站式”公共服务,负责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劳动力培训,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和相关服务,帮助解决户籍转移、就学、就医、社保、安置房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及时处理化解搬迁群众矛盾纠纷引导搬迁群众参与安置区共建共治共享。不断强化文化素质和道德规范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利用“访惠聚”驻村、周一升国旗、农民夜校、文体活动等载体,常态化开展党的惠民政策宣传,宣讲祖国和家乡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实现跨越式发展,引导搬迁群众树立文明新风,使各民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增强五个认同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打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群众基础。

  (演讲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主任 许斌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