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地区振兴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

“媒体看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报道之四十九 云南怒江以过硬举措打赢易地扶贫搬迁大决战

发布时间:2020/10/20
来源:振兴司
[ 打印 ]

  编者按: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十三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搬迁安置和后续扶持各项工作,取得的成效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和地方有关重点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为充分展现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现推出“媒体看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报道。

  “媒体看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报道之四十九

云南怒江以过硬举措打赢易地扶贫搬迁大决战

  四山夹三江,蜿蜒万重山。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一山一寨子,一坡一村落,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特殊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全州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人地矛盾突出。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恶劣环境的贫困群众搬离大山,进城入镇,挪穷窝、断穷根,是怒江发展的现实选择。

  “我们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动员贫困群众向中心城市、乡镇集市、旅游特色村搬迁。通过扶贫车间、发展服务业、外出务工、发展产业等形式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说。 

图为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城江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不愿搬?蹲点动员牵手进城

  “越到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背包队员越要紧绷决战决胜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调整工作思路,再次入户动员。”

  “春耕农忙时,夜晚入户正在行动。”

  翻开“背包工作队员”胡进忠的微信,里面全是进村蹲点开展搬迁动员的内容。

  进村动员群众搬迁以来,胡进忠和队友们几乎每天工作到深夜。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95%以上面积都是环境恶劣的高山峡谷,为了彻底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十三五”期间,怒江州共规划建设了67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完成了怒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搬迁行动,让10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迁入崭新社区,旧房换新房,村民变市民。

  今年2月20日,怒江州在1705名驻村工作队员基础上,组建15支“背包工作队”进村入组,以未完成搬迁入住任务的村、组为工作单元,开展“背包上山、牵手进城”行动,以召开支部会议、群众大会、火塘会、入户动员等方式,全力动员搬迁,牵手群众入住,坚决啃下易地扶贫搬迁这个“硬骨头”。

  “新家在六库城市,交通、就业等都很方便。在老家,新房建不了,产业发展不了,一辈子也脱贫不了。”

  阳春三月,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兔峨村村民欧映兰家,第五次上门宣传动员的“背包工作队”队员们围着火塘,与主人拉起了家常。

  “我听你们的,搬去六库生活。”欧映兰说,背包工作队多次上门动员,打消了她搬迁后的各种顾虑。她相信,只要人勤快,致富的道路有千万条。

  “群众思想工作做通一户,现场抽签发钥匙一户。做好车辆及人员等服务保障工作,分期分批接送群众搬迁入住。送往一批当天来回,到家基本是夜里一两点左右,第二天继续进村动员。”兔峨乡背包队员和海周说。

  怒江州采取干部包保结对、群团组织齐上阵、组建“实战队”“尖刀班”等超常规措施,进村组、进学校、进活动场所、进农户等进行宣传发动。向群众算细算清经济、生活改善、子孙、教育、医疗、土地山林和搬迁后续发展“七笔账”,打消群众顾虑,让搬迁群众心热起来、劲鼓起来。

  “背包工作队”出征以来,1006名背包队员足行峡谷,为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歼灭战而奔波于村组和农家院落间,成功动员3000多户13000多名群众搬迁下山。

图为搬迁群众在民族服饰扶贫车间学习缝纫技术

怎么搬?进城抵边“三靠近”

  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洒底村委会阿地马底村民小组(傈僳语意为非常不平的地方)地势险峻,山高路险,尚未修通公路。群众出门看天气、运输靠人背马驼,就医就学极度不便,生产生活成本较高。

  搬迁前,阿地马底村民余友邓的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生活贫困。搬迁后,余友邓经营家电维修店,妻子范四你开米线,女儿到东莞务工,全家月收入比搬迁前翻了数倍,光荣脱贫。

  怒江按照“进城抵边”战略,按照县城、集镇、抵边“三靠近”原则,充分考虑地理位置优势、自然资源承载力、后续发展潜力等综合因素,易地扶贫搬迁点在沿江、紧邻美丽公路一带布置。

  “以前戴贫困帽、吃低保。看到别人都觉得不好意思。搬下山来,日子逐渐好了,心里觉得扬眉吐气了,越过越有奔头了。”余友邓说。

  十三五期间,怒江州共建成9个县城集中安置点、57个中心集镇安置点,1个片马抵边安置点。

  看着门上鲜红的春联和刚摆进去的家具,丙舍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李晓英的心情如午后阳光般灿烂。才搬进来3天,她的丈夫就在六库附近工地当上了钢筋工,一天有200元的收入,自己也被聘为社区保洁员,有了固定的收入。

  团结社区以公益岗位设置、铺面出租、设立手工编织扶贫车间、组织外出务工等方式,让搬迁户有事干、有收入、稳得住、能脱贫。

  “城里与山上真不一样。生活环境好,打工方便,发展机会多。”李晓英说。 

图为搬迁群众在学习钢筋基础插筋技术

搬后怎么样?稳得住能致富

  早上7点,克义华走出家门,步行安置点二期项目工地干活。

  “每天工资230元,上个月赚了5700多元。还能照顾奶奶和父母。”克义华说。

  克义华一家2018年底搬到六库镇丙舍坝桃源居安置点,分到了80平米的安置新房。克义华还在二期安置项目找到了建筑钢筋工的工作。新房子,新工作,新生活。对于克义华来说,一切都是新的。

  怒江州在易地搬迁后续脱贫措施上围绕“精准实”强化保障,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根据搬迁群众学历、身体状况、就业需求,对45岁以下的劳动力进行烹饪、电工、建筑工、汽修、草果编、家政服务等技术技能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同时,合理设置安排公益性岗位,让一部分搬迁群众转为生态护林员、河道管理员、地质灾害监测员、城市保洁员、小区管理员等。在安置点成立就业创业服务站,组建劳动力转移就业小分队。目前,在全州67个集中安置点中设立43个就业创业服务站(点),先后组织开展能力素质提升培训2.59万人次,累计转移就业5.08万人,安置点有劳动力家庭达到户均1.88人就业。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双拉村村民李福春搬迁后当上护林员,有了固定收入。巡山之余,还去打零工贴补家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泸水市维拉坝安置点,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市场经营主体+基地+农户(搬迁户)”等模式,让搬迁群众有资产收益。同时,在安置点周边建设了100亩火龙果种植基地和200亩芒果种植基地,解决了搬迁群众零星就近就地务工问题,2019年,实现人均增收1600元。

  怒江州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大力发展草果、花椒等绿色香料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已在安置点建成扶贫车间45个,吸纳1809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2018年年底,贡山县普拉底乡禾波村吓嘎斗小组整组搬迁到腊咱南大门安置点。村民龙新花参加了烹饪技能培训班,学习面点制作和家常菜烹饪技术,获得了初级烹调师和面点师资格证。回来后,龙新花在安置点开了一家小吃店,平均每月收入4000元左右。

  怒江州还结合安置点空间布局和实际需求,目前已配套建成幼儿园25所,小学6所,卫生室31所,村史馆20所,文化活动场所67个,公共卫生厕所90个,污水处理、垃圾清运设施设备73个,进一步满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就医就学和文化活动等多层次需要。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和“稳得住”工作,解决好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的产业、就医、就学、就业等问题,提高全州易地扶贫搬迁整体质量水平,真正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纳云德说。

  (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2020年4月17日)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