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泰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坚持生态优先,夯实绿色发展基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将土地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系列规划融合“一张图”,并依托规划找准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既坚持应保尽保,将全县近35%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又遵循合理开发,为经济社会发展留足用地空间。同时,制订了以绿色GDP为基调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以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的乡镇不设工业等考核指标,进一步激活基层保护生态的动力。
坚持综合防治,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管控制度,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攻坚战。一是让青山常在。开展“百千万工程”、“村植千树”、大樟溪生态景观建设等绿化行动,新增造林绿化近30万亩。严格落实大樟溪岸线管控、重点生态区域禁伐等措施,每年只使用省林业局下达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的1/10。森林覆盖率保持福州市首位,达77.27%。二是让绿水长流。出台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先后否决30多家意向入驻的污染企业。实施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散乱污企业整治等专项行动,先后关停大樟溪沿线蜜饯企业9家、取缔规模以上养猪场39家、清退畜禽水产养殖企业16家,提升改造34家,大樟溪水质稳定提升在Ⅱ类以上。三是让空气常新。在全县设置100个空气质量监测点,实现重点区块空气监测全覆盖。加强环境污染整治,特别是加强扬尘综合治理,成立县渣土运营公司,整合规范县域内的渣土车运输管理。2018年以全国第一的成绩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
坚持绿色导向,提升经济发展质效。聚焦产业层次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2018年、2020年两度荣膺“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一是发展生态农业。坚决守住耕地数量红线和质量底线,整治抛荒耕地2万亩,耕地保有率达到100%。依托青梅、李果、蔬菜等优势产业,创新使用“稻田养鱼”发展模式,大力扶持林下经济,产业质效稳步提升。二是发展生态旅游。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先后打造云顶、天门山、百漈沟、青云山等4A景区,助推云顶景区争创5A;吸引落地欧乐堡海洋极地世界、水上乐园等重大旅游项目。2019年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三是发展数字经济。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环境,超前谋划,布局建设数字永泰产业园,筑巢引凤,成功吸引了抖音、东华软件、利尼尔机器人等210多家人工智能、智慧信息类新兴经济产业入驻。
坚持改革创新,做足生态补偿文章。重点从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综合补偿机制着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撬动永泰绿色崛起。一是创新商品林赎买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将森林资源变成可变现的资产,累计赎买商品林4.3万亩,受益林农约1.8万人,人均收入增加9100元。同时,推进林地“占补平衡”、林业碳汇交易、“惠林贷”等改革试点,实现林地“占补平衡”1.7万亩、林业碳汇交易4万亩。二是探索小流域生态补偿新机制。依托丰富、优质的水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大樟溪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通过福建省平潭及闽江口水源配置工程(一闸三线)工程建设,实现大樟溪水调至平潭、长乐、福清、闽侯、琅岐、福州南城区等地,今年9月底即可对长乐供水,2022年对福清、平潭等地全线供水。三是探索旅游资源出让机制。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等交易提供一站式服务。将旅游资源出让纳入平台交易范围,规定三级及以上核心旅游资源、建设用地5亩以上或者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必须进入旅游交易中心,实现旅游资源的产权化、商品化、市场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