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江发源于武夷山南麓的赖家山,是福建流入广东的最大河流,也是韩江重要的上游支流。韩江作为粤东地区第一大河流,担负着广东汕头、梅州、潮州和揭阳四市1000多万人生产、生活供水的重任。汀江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下游韩江的用水安全。
近年来,福建省、广东省不断健全沟通协调机制,探索形成“权责共担、环境共治、效益共享”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模式,有力改善了汀江—韩江流域生态环境,为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坚持区位一体、联防联控,建立跨省流域保护权责共担机制。依托每年召开的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联席会,闽粤两省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研究细化合作事项,统筹推进全流域联防联控。福建省龙岩市和广东省梅州市建立由两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为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跨界区域生态环境与水环境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成立区域环境执法联动工作领导小组,交流跨界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研究解决相关问题;联合印发《跨界水环境联合排查工作方案》,实行常态化联合执法巡查,应对和处理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及污染纠纷,保障跨界流域环境安全。
坚持综合治理、系统修复,全方位提升上下游生态环境质量。福建省龙岩市制定实施《汀江(韩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统筹流域整治工程,开展“百日会战”扫除养殖业污染、石材污染,大力攻坚整治小水电,稳步推动汀江—韩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各项工作落实。“十三五”以来,该市策划实施流域整治重点项目400多个,累计投入资金近40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6.05万亩,完成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6159亩,形成了以治理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污染治理的良性机制。此外,对汀江流域内23个重点乡镇26个水质监控点开展责任挂钩考核、定期监测,对水质不达标或主要污染物指标同比恶化的进行追究问责。
坚持效益共享、合作共赢,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大力引导当地农民群众发展百香果、铁皮石斛等种植业和肉鸽、象洞鸡、蜜蜂等养殖业,建成一批杨梅基地、板栗基地、蓝莓基地、茶油基地,群众生产转型率达95%以上,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增收。闽粤两省在推进上下游流域信息沟通、技术交流等密切协作的基础上,经济贸易、产业链、文化旅游深度合作不断加强。
上游提交水质“答卷”,下游“阅卷”评分。与以往相关协议不同,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采用双指标考核,既考核污染物浓度,又考核水质达标率。同时,实行“双向补偿”原则,即以双方确定的水质监测数据作为考核依据,当上游来水水质稳定达标或改善时,由下游拨付资金补偿上游;反之,若上游水质恶化,则由上游赔偿下游,上下游两省共同推进跨省界水体综合整治。上游提交水质“答卷”,下游“阅卷”评分,有效调动了上游改善水环境和下游拨付补偿资金的积极性。
闽粤两省实现共建共享共赢。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确立以来,共投入资金40亿元,其中中央支持10.99亿元,广东出资3.98亿元,福建出资25.03亿元。在各方努力下,流域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2016年汀江、中山河、九峰溪(占入粤水量99%)跨省断面水质均值稳定在Ⅲ类及以上,象洞溪(占入粤水量1%)从劣Ⅴ类水到逐步恢复水体功能,水质得到显著改善。2017年,汀江流域水质进一步提升,尤其是象洞溪跨省界断面水质均值进一步提升至Ⅴ类。2018、2019年,汀江、中山河、象洞溪和九峰溪四条河流跨省界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