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之年。“十三五”期间,赣州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赣州市推动治理废弃矿山34.1平方公里,基本解决历史遗留废弃稀土矿山生态破坏问题;治理集中连片崩岗4334座,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整治沟坡丘壑土地7.41万亩,土地质量进一步提升。探索出废弃稀土矿山综合治理“三同治”模式,崩岗水土流失治理“赣南模式”,小流域治理“生态清洁型”模式、生态综合执法体制、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经验,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持续加强。
在生态补偿制度实施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全市除中心城区外均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东江流域生态补偿共实施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水源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5大类91个项目,已完工项目75个。
自2016年启动实施10年改造1000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以来,至去年底赣州已累计改造低质低效林近300万亩。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3856.9万立方米,林分和树种结构明显优化。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2%以上,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设区市前十。共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115个,总面积49万余公顷(含重叠面积),数量均居全省第一,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如今,“空气好了”“环境美了”“河水清了”成为越来越多赣州人口中的热词。近年来,赣州市环境质量排名居全省前列。中央、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顺利推进,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PM2.5、PM10浓度均值降幅全省第一,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4年为100%,劣Ⅴ类水全部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