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4月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依托独有的地域特色以及丰富的森林、冰雪资源,重新找到了新的转型发展之路。
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和天然林主要分布区之一,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丰富。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这一林区进行了持续大量的木材采伐,造成森林资源总量锐减、质量骤降。为保护生态环境、恢复森林资源,
为实现木材停伐后林区经济顺利转型,以森林湿地、冰天雪地为特色的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大兴安岭地区“后停伐时代”的支柱产业,位列大兴安岭“六大产业”之首优先发展,大兴安岭地区成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旨在通过建立旅游项目开发例会研究决策制,杜绝盲目开发和同质化低水平竞争。
除此之外,大兴安岭地区还提高了发展旅游业在政府考评中的指标权重,形成旅游目标责任考核倒逼机制,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产业规划论证、资源整合、项目策划等方面的综合统筹能力。目前,大兴安岭地区累计建成旅游景区23个、旅游星级饭店9家、家庭旅馆152家、高档木质别墅30栋,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6200人。
林区停伐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起到了明显保护作用。据大兴安岭地区权威部门测算,2014年与2013年相比,全区有林地面积增加4.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0.49%。生态优势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在2013年林区还未停伐时,全区年接待旅游人数为380.31万人次,旅游收入为35.94亿元。2015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456.0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3.42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全区GDP的16.22%。
依托冰雪以及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大兴安岭拟于“十三五”期间建成5大旅游露营地,3条串联全境的森林生态自驾游线路,新增
(产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