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地区振兴 > 老工业地区振兴发展

在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
座谈会上的讲话
张国宝
(2011年1月16日)

同志们:
    在座除了东北振兴司的同志外,地方的同志也大都是我的老朋友。今天在这里与大家见面,分外亲切。刚才,地方同志也都作了很好的发言。对于2010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刚才东北司同志作了介绍,我都赞成,我在东北司年终总结上的批示可以给大家再复述一遍,“2010年东北振兴司主动谋划,继续推进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全心全意为东北振兴和东北人民服务,成功召开了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形成了建设现代农业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两个重要文件,对俄合作继续推进。同时在全国性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等方面争取了政策,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东北司2010年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感谢同志们七年来和我共同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的工作,谢谢同志们的支持。”借今天这个会议,我也想对这七年的振兴工作做个评述,也对下一步工作提出点看法,代表我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发布实施,以此为标志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正式启动。实施振兴战略7年来,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走出了低谷,初步走上了内生驱动、良性循环的轨道,重新焕发出了生机活力。关于这几年振兴战略取得的成就,可以用这届政府成立以来,召开的两次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的评价来概括。在2009年的第一次领导小组会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五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重点民生问题逐步解决,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实践证明,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决策是及时的、正确的。”在去年第二次领导小组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商投资跃居全国前列。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继续保持了良好态势,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温总理的话既是对振兴成果的概括,也是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全国作出贡献的肯定。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洗礼中,东北振兴的成果得到了检验。设想如果没有振兴战略的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将会是什么样的情况?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们起初有一些担心,原因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有两个典型特点,一是重化工业比重大,企业一旦停产,不仅损失巨大,而且恢复起来比南方中小企业更为困难。二是东北地区大型国有企业多,如果生产经营形势长期不能好转,将导致大规模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严重影响东北地区社会稳定。而实际的情况,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危机的考验中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我们也可以用一些数字说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发生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的1978年,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只有辽宁省的80%,而振兴战略实施之前的2002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经济总量仅有广东省的85%。这一段时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大批国有企业陷入困境,大量职工下岗失业,经济发展缓慢,出现了“东北现象”。
    经过7年的努力,东北三省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2009年,东北三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557亿元,是2003年的2.4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这个速度与东部沿海地区大体相当。如果考虑政策实施到对经济增速产生实际影响的时间因素,用“十一五”这几年的数据应该更能说明问题。经过我们对全国各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的核算,“十一五”前四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年均为13.4%,在四大区域板块中名列第一,高出东部、中部和西部0.86、0.63和0.03个百分点(东、中、西分别为12.54%、12.77%、13.37%),根据初步核算,2010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继续在四大区域板块中领跑,这是振兴战略取得成效的最直接的证明。
    还有一些数字也可以对此作进一步说明。从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看,2009年,东北三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7万亿元,是2003年的5.6倍,6年间年均增长33.5%,高出全国、东部、中部、西部7.4个、12.4个、1.7个和4.8个百分点。2010年前三季度,东北三省投资增速接近30%,仍然位居四大区域板块之首。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看,2009年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资214.3亿美元,其中辽宁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154.4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三,大连、沈阳分列全国副省级城市利用外资前两位。2003年,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各省加总的5.9%,到2009年增加到13.6%。从财政收入看,2009年,东北三省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20亿元,是2003年的3.2倍,年均增长21.4%。
    具体到东北的传统优势产业,这几年正在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我这里仅仅讲讲农业和装备制造业的例子。
    从农业看,东北地区战略地位更加凸显。过去几年,黑龙江省、吉林省粮食产能工程建设顺利实施,东北地区新建尼尔基引嫩扩建一期工程和三江平原等大型灌区工程,农业生产经营的机械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200亿斤,其中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超1000亿斤,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超590亿斤,均较2009年有大幅增长。黑龙江省成为全国第二个粮食产量超千亿斤省份,我相信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指日可待。东北地区的肉、蛋、奶产量也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2009年分别达967万、505万和104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12.7%、18.4%和29.6%。前几年,内陆地区猪肉供应紧张时,每天有上万头生猪调往关内,一时间“龙江猪”声名鹊起。特别是去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将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在全国农业发展全局和引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作用。
    从装备制造业看,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一重、哈电、哈空调、长客、沈鼓、沈阳机床、大连机床、北方重工、大连船舶重工、瓦轴等一批国有重点老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生产制造能力、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又创造了很多中国第一。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果显著,100万千瓦核电、超超临界火电、空冷发电机组,±800千伏直流和100万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70万千瓦大型水轮机组,30万千瓦抽水蓄能机组,3-5兆瓦大型风电机组等实现自主化,百万千瓦核岛主设备和大型铸锻件取得重大突破。一重集团自主研制15000吨水压机,成功攻克百万千瓦级核电全部大型锻件。长客成为国内地铁车辆的领军企业,产品大量出口海外,在高速动车组自主化方面也承担重任。沈鼓集团研制成功百万吨级乙烯“三机”(乙烯、丙烯和裂解气压缩机)。大连重工•起重研制成功国内首支90级大型船用曲轴。华锐公司2009年风电机组产量位居世界第三,2010年可能情况更好,前几天股票发行创了国内股市发行记录。特变电工沈变集团超高压和特高压输变电产品产能达到10万兆伏安,位列世界第一。哈空调百万千瓦级空冷系统不仅占领国内机场,而且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沈阳机床、大连机床、齐重数控、齐二机床研制成功一批高档和重型数控机床,填补国内空白。
    东北对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还有国防军事工业,很多重要军事装备安排在东北研制生产。从新兴产业发展上,东北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海洋工程、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和软件及服务外包、旅游业等服务业领域,初露端倪,有望形成新的优势行业。
    但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看,振兴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特别是如何优化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如何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如何使老百姓共享振兴成果方面,仍然要付出艰苦努力。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2009年,辽、吉、黑三省分别为15761元、14006元和12566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于平均水平的91.8%、81.6%、73.2%,而在2003年三省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5.5%、82.3%、78.8%,这说明,除了辽宁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外,吉林、黑龙江两省与全国的绝对和相对差距都在继续扩大。这些都需要我们下一步工作中更加关注。
    二、实施振兴战略很多工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这七年来,我亲身经历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从出台、实施到深化的整个历程,有幸成为这一国家重大战略的具体执行者,也和东北地区广大的干部、群众、企业结下了深厚友情,特别是在振兴初期推动的棚户区改造,清理历史债务负担,设立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建立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制定对外开放政策,对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激发企业活力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主张建设的漠河、白山等机场已经通航,在振兴初期,我们协调铁道部与三省领导在人代会期间签署建设哈大高速铁路协议,竣工在即。呼伦贝尔煤电基地已经向辽宁供电,东北第一座、也是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的大连红沿河核电站建设顺利推进;连续四年我在元旦前夕与一重集团干部职工座谈,鼓励他们树立更高目标,现在一重攻克了所有核电锻件,产值是振兴初期的十倍,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研发能力显著提升,打造世界级铸锻钢基地已不再是梦想;我推动的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瓦房店轴承集团、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等一大批企业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成果,重新焕发出活力,很多企业已经成为行业的领跑者;我组织和参与的中俄能源和地区合作也结出了硕果,两国元首批准了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这是中俄协议中内容最为详实的一个规划纲要,中俄原油管道已正式输油,同江铁路大桥开工在即,中俄3000多公里界江无永久性桥梁将成为历史,黑瞎子岛回归后,中俄联合开放开发已经提上日程;我推进出台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文件,并亲自协调安排重大项目,支持阜新等资源枯竭城市加快发展。中央财政连续四年对已经认定的44座资源枯竭城市实施财力性转移支付168亿元,对这些困难地区发展给予了极大支持。最近出台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又提出了很多综合性政策措施,比如研究将大小兴安岭符合条件地区纳入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生态功能区中森林覆盖率高于70%的旗县参照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政策;中央投资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林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及“以煤代木”项目等。这些工作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切切实实解决了地方的问题,促进了发展,改善了民生,是我推动的众多工作中最有意义的一部分。
    三、对振兴工作的殷切希望
    刚才东北司同志讲的2011年工作思路,我都赞成。从一个振兴战线的老兵角度看,我认为,未来的振兴老工业基地工作要牢牢把握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实现新跨越。具体来讲,要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动力支撑,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振兴的成绩。下一步,要继续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及时总结推广前一阶段行之有效的做法,比如职工持股等好的作法,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要推动尽快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完善相关政策。要尽快出台东北老工业基地“债转股”资产处置试点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处置“债转股”股权。进一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在装备制造等行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中,东北企业具备打造GE、西门子、三菱、阿尔斯通的技术实力,但需要整合。要继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要把提升东北对外开放水平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核心区域毗邻俄罗斯的地缘优势,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编制《东北地区沿边开放与东北亚区域合作规划》,有针对性研究提出相关重大政策,全面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要继续落实好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完善中俄地区合作机制,筹备好中俄地区合作发展基金,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大项目。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中俄联合开发黑瞎子岛工作,协调组织编制好相关规划。
    第二,要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要求,要充分发挥东北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好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我想,在东北的产业体系中第一还是农业,东北地区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最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未来在全国的地位会更加重要。要结合贯彻落实这次制定的农业文件,进一步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利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和其它相关中央投资资金,支持一批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钢铁等行业的兼并重组。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支持高端制造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托既有产业基础和科研人才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培育出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在机器人、光电子等高技术产业领域,东北都很有基础。大力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哈大齐工业走廊、长吉图经济区等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产业基地。要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产业,切实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业发展水平。这里,一定要把旅游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东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大有可为。自主创新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近几年调整改造的一条重要经验。要下决心支持东北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把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建成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
    第三,继续做好资源型城市及林区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城市和国有林区,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点和难点。《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这次国务院又批复同意延长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政策。今年要开展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效评估,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进行分类支持,启动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界定工作。组织编制《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开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推动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尽快出台。组织实施好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林区问题与资源型城市有相似之处,这次出台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是一个很好的文件,提出了很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希望同志们能把规划的落实工作抓好,推动有关部门出台具体政策,组织实施好大小兴安岭林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以煤代木中央投资专项。研究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问题。
    第四,加强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建设。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做好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工作。棚户区改造是原东北办推动的一件大事,对全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后要继续做好煤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工作,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要高度重视东北地区冬季取暖问题,扩大集中供热覆盖面,加快东北地区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解决好城市低保户冬季取暖问题。在民生问题上,我们还要深入研究,看看还有什么文章可以做,作为下一步振兴工作的一个重点。
    第五,做好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的重点,但老工业基地不仅限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有必要统筹研究推进。去年的国务院振兴领导小组会议,温家宝总理明确要求要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组织编制《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从我个人的角度看,老工业基地是“十二五”期间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做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这项工作,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对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加快形成新的增长区域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这项工作希望东北司也能抓出成效。
    第六,加强振兴重大问题和重大政策研究。这些年,我们研究推动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对振兴工作的顺利推进起到重要作用,这也是原东北办和东北司的优良传统。今后,要继续动脑筋,想办法,深入研究,努力提出一些有分量、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解决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推动老工业基地实现新跨越。
    我就讲到这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是我四十多年工作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我对此充满了感情。我想,离开一线工作舞台之后,我将继续关注和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今后,也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可以和同志们共同研究一些重大问题。最后,感谢同志们多来年对我工作的关心支持。谢谢大家!

附件:

2011/02/12 地区振兴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