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尤其是国内铁矿石期货上市后,铁矿石定价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三大矿山的价格“垄断堡垒”正出现裂痕并不断蔓延。国内铁矿石期货作为后起之秀,隐然有与普氏指数、新加坡掉期“三足鼎立”之势,国内影响力显著,但要彻底动摇国际矿山的垄断地位,还需进一步“走出去”,吸引境外投资者尤其是产业客户入场,增加国际影响力。
长协矿占比萎缩,企业定价“货比三家”
去年下半年开始,铁矿石进口数量迅猛增加,而国内需求则持续低迷,钢厂补库不积极、随采随用,使得铁矿石价格直线下跌,港口现货矿价目前较长协矿价格更低,钢厂也都愿意直接前往港口采购现货矿。一直以来,国际市场拥有影响力的铁矿石现货指数有环球钢讯(SBB)的TSI指数、金属导报(MB)的MBIO指数与普氏能源资讯(Platts)的普氏指数,其中以普氏指数较为主流。长协矿价格便是按照参照普氏指数的季度、月度价格加上一定升贴水制定的,长协矿采购占比出现一定萎缩,表明港口现货市场价格正在动摇普氏指数的定价地位。贸易商实时监测目前的普氏指数、新加坡掉期价格以及去年上市的大商所铁矿石期货价格,定价的时候会综合参考这些价格,然后结合前一日的成交价格、当前的库存情况、后期到港量和需求情况来定价。
国内大商所期货价格除了反映普氏指数定价之外,同时也把国内中小矿山的现货销售归进来,把普氏指数定价偏高的非理性态势回归理性。除了价格准确贴合现货之外,铁矿石期货也正以惊人的流动性冲击普氏指数和新加坡掉期价格的定价地位。据统计,铁矿石期货在2013年10月18在大商所上市以来的155个交易日里,累计成交6531.79万手,日均成交42.14万手。按单边计算,日均成交铁矿石2107万吨,而现货消费上,按5月上旬日均粗钢产量上提至240万吨计算,日需铁矿石为384万吨。这意味着大商所铁矿石成交量是实际消费量的5.48倍,与国外成熟品种期现比相当。中国铁矿石期货上市并且成交活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大矿山垄断市场并控制价格的步伐与节奏。
新加坡掉期风光不再,产业客户回流国内
除了普氏指数以外,新加坡交易所铁矿石掉期价格也是铁矿石定价的风向标之一。新交所的铁矿石掉期属于场外市场的衍生品工具,采用现金结算,在国内铁矿石期货上市之前,国内有一些钢铁企业、贸易商会通过这一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但这一产品存在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其流动性十分匮乏。
从成交数据上看,大商所铁矿石期货上市首月即成交127.45万手,折合现货1.27亿吨,超过新加坡交易所铁矿石掉期2012年全年1.09亿吨的成交总量。大商所铁矿石期货正凭借其巨大的市场容量,吸引更多的产业客户,对新交所铁矿石掉期形成分流。除了流动性方面的优势之外,铁矿石期货较新加坡掉期在信用风险、价格公信力、合约设计以及结算方式方面,也有着显著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国内企业用铁矿石期货参与套保的比例更多。国内铁矿石期货相比于新交所掉期的缺点是国际化程度还不够,市场参与者还不够多元化,国际上的影响力还有限。
加速“走出去”,迎接境外投资者
推动铁矿石市场的国际化,利于国内铁矿石期货市场及早抓住当前机遇,尽快发展成为国际铁矿石重要定价中心。据介绍,2008年金融危机后传统的铁矿石长协定价机制破产,国际铁矿石衍生品市场由此产生,德国、新加坡、印度、美国竞相推出铁矿石掉期、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以期抓住机遇期发展全球铁矿石定价中心,但国际上铁矿石最大现货市场在中国,这也使中国铁矿石期货取得了自己的发展优势。如果中国能抓住这一先机、在稳步发展基础上推动市场对外开放、促进市场国际化,则铁矿石期货有可能成为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上首个具有强大定价话语权的品种,这不仅对国内衍生品市场发展具有示范意义,也将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保障铁矿石资源安全产生深远影响。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通过开展培训、宣传和推动提货单交割制度实施等方式积极培育国内市场,对目前参与程度不高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针对性或“一对一”的市场服务和培训工作。同时,针对铁矿石国际化问题,交易所已将其列为重点工作,当前正研究铁矿石期货的国际化方案,通过开展保税交割,施行多币种结算等方式,积极引进境外投资者参与铁矿石期货交易,增强其对产业的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以铁矿石为抓手推动市场国际化。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