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炼油工业拥有180家企业,分布在除西藏、云南、贵州、重庆、山西以外的省市区。在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下,“十一五”期间我国炼油工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一批大型炼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油品质量稳步提高,基本满足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一、炼油能力快速增长,油品供应基本稳定。2010年我国原油加工量约4.2亿吨,比2005年增加1.2亿吨,年均增长近7%;成品油产量2.5亿吨,比2005年增加近8000万吨,年均增长7.7%。成品油生产实现自给,略有富余。
二、布局调整加快推进,资源配置逐步优化。依托管道和海上进口资源,建成了独山子石化、广西石化、天津石化、福建炼化、海南炼化、青岛炼油、惠州炼油等千万吨级大型炼油装置,炼油布局逐步向接卸条件好、市场需求旺盛的沿海地区转移。
三、结构调整稳步开展,规模水平明显提升。先后关停辽宁鞍山、大庆林源、吉林前郭等小炼油企业,淘汰一批规模小、工艺落后的炼油装置;2010年两大石油公司炼油企业平均规模已达600万吨左右,千万吨炼油基地已达19个,炼油能力占全国45%左右,大连石化、镇海炼化跻身世界级炼油企业行列;炼油装置结构不断优化,基本适应进口含硫原油加工需求,2010年我国含硫原油加工能力超过8000万吨。
四、油品质量大幅提高,清洁生产步伐加快。车用汽油全部执行国Ⅲ标准,硫含量由500ppm降为150ppm;今年车用柴油将执行国Ⅲ标准,硫含量由500ppm降为350ppm,北京、上海、广州等部分城市已执行相当于欧Ⅳ水平的地方标准。
五、价格机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成品油消费事关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国家对成品油实行价格管理。为促进炼油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加大了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力度,2008年出台了《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国发[2008]37号),基本理顺了成品油价格,提高炼油企业生产积极性,保障了国内油品稳定供应。
六、市场环境日趋好转,经济效益逐步回升。2010年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达到2.45亿吨,同比增长11%,“十一五”年均增长7.8%;炼油行业产值达到2.4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1.35万亿元;利润约750亿吨,比2005年(亏损390亿元)增加1140亿元。
总的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炼油工业较好地完成了国内油品保供任务,布局进一步完善,加工水平稳步提高,呈现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
千万吨级大型炼厂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