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吉林省服务业经济活力提升,发展动能稳步增强,主要指标快速增长,助力全省经济实现“开门红”。
一、亮点纷呈,服务业发展呈现“十好”
(一)总量指标恢复好。一季度,吉林省服务业增加值1750.04亿元,占GDP比重为61.8%,同比增长8.9%,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0.7个百分点,自2021年前三季度起连续7个季度增速高于GDP增速,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6%,拉动GDP增长5.4个百分点,服务业已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企业经营情况好。1-2月,吉林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5%,核算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5%,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9.0%,比去年末提高8.1个百分点,企业发展质量效益双提升。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果好。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情况看,一季度,吉林省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7%,连续11个月保持东北三省首位。各项贷款增加867亿元,同比多增206.92亿元,增量创近8年同期最高水平。从融资担保情况看,吉林省企业加权平均利率4.7%,下降38个基点,再创历史较低水平,金融让利实体经济成效明显。
(四)消费恢复势头好。一季度,吉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0%,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增速全国第一。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退,线下消费场景被重新激活,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快速反弹,吉林省限额以上餐饮业、住宿业营业额分别同比增长54.5%和51.6%,影院观影人次同比增长11%,规模以上商业综合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6%,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
(五)新动能成长好。服务业新业态发展活跃,1-2月份,吉林省规模以上互联网及相关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1.4%和20.4%,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1.7和16.6个百分点。一季度,全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9.7%,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一位;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4.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6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居全国第一位。
(六)旅游复苏态势好。后冬奥时代冰雪经济持续火热,“冷资源”变为“热经济”,助力全省旅游业加快恢复增长。一季度,全省接待旅客4642.23万人次,同比增长25.1%,恢复至2019年的83.6%。实现旅游总收入812.28亿元,同比增长79.2%,恢复至2019年的77.2%。从重点景区看,长白山主景区共接待游客19.37万人次,同比增长415.8%,比2019年同期增长14.4%。
(七)投资增长势头好。一季度,吉林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40%以上,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长春智能光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八)对外贸易韧性好。一季度,吉林省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6.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4位。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3.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1个百分点。二手车出口3480辆,出口额增长268.9%。
(九)市场主体活力好。截至一季度末,吉林省登记在册服务业企业数量56万户,同比增长14.3%,较2019年(36.3万户)增长了近20万户,占全省企业数量的77.5%。
(十)发展预期向好。随着市场需求逐渐释放,企业订单增加、经营向好,对未来生产经营前景看好。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对下季度经营状况充满信心,七成企业对全国经济形势发展持乐观态度。
二、持续发力,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
(一)聚焦高位统筹,推动工程落地见效。以服务业22项重大工程为主要抓手,按照“年初计划、季度调度、年终考核”工作机制,完成一季度调度任务。下一步,继续与各地、各部门密切对接,逐条落实、逐项推进,确保各个工程落地见效。同时,加强政策设计和储备,协调解决工程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精准落地。
(二)聚焦扩大消费,激活服务业发展潜力。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5月底前出台全省恢复和扩大消费若干政策措施,在住房、汽车、餐饮、旅游、体育休闲等多领域细化促消费举措。抓住五一、端午等黄金假期节点密集举办促销活动,营造良好消费氛围,助力企业扩销增销。
(三)聚焦资金引导,加快重点领域发展。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明确服务业重点发展方向,持续加大对新兴服务业、制造服务业、“个转企”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领域,促进重点领域加快发展。
(四)聚焦载体建设,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做好产业融合试点工作,6月底前认定一批省级产业融合试点企业、试点区域和试点平台。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9月底前再创建和认定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2023年集聚区总数达到90家。持续开展优秀服务业企业评选,通过典型示范在全省形成争优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