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产业发展 > 服务业发展

南京市积极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经验汇编之三

 

  南京市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面系统深入地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各项工作。

  一、试点开展情况

  2011年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召开了全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动员大会,印发实施了《关于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市在促进服务业产业功能建设、探索加快服务业发展有效途径、改革和突破服务业发展制约、强化服务业发展机制保障等方面积极创新,并将各项改革创新任务分解到了责任部门。

  2012年,以南京市“改革创新年”为契机,围绕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作为《简政强区县(园区)改革等十项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之一,印发实施了以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着力从优化管理机制、明确发展职责、完善考核制度等方面,为服务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同时,南京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协调科技、文化、金融、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旅游休闲、现代商贸、会展、家庭服务等10大服务业重点产业出台综合改革方案或改革创新意见。

  2015年,按照开展综合改革的阶段性要求,以推进产业创新为重点,南京市政府印发实施了《服务业创新发展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围绕金融、商贸、科技、信息服务、物流、文化、商务服务、旅游、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家庭服务、房地产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科技服务、第三方物流、检验检测、创意设计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并针对性地明确了40条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服务经济提速发展。2015年南京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572.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7.3%,五年来年均增速达11.6%,总量实现了五年翻番,占比提升了6.6个百分点;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占比从50.4%提升到了61.2%,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从45.6%提升到了76.6%,服务业在产业税收中占比从39.3%提升到了45.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从50.6%提升到了58.7%,服务业对南京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

  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金融业成长为服务业中规模最大的产业,占比达到20%;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研发两大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占比从五年前的8%提升到了15%。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1%;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2%;电子商务交易额持续保持25%以上增速。

  三是产业功能全面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来年均增速达14.9%,总量是2010年的2倍,规模重回长三角区域第二的位置。港口货物吞吐量稳定保持在2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80万标箱,基本实现了五年翻番。年度旅游总收入达到1690亿元,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次首次破亿,是五年前的1.8倍和1.6倍。

  四是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南京市紫金科技创业创新特别社区新建或改造载体面积680万平方米,孵化器、加速器、中试用房、人才公寓、总部基地等功能结构基本成型。省、市服务业集聚区数量达到60家,其中,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达到20家,集聚区运营总收入达到6000亿元,投入使用的产业载体达到415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达到95万人。

  五是市场主体加快培育。南京市服务业注册企业数量达到27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服务业市场主体达到62万户,注册资本13770亿元,分别占全市市场主体的88%和71%。江苏省服务业百强企业中,南京市企业48家。

  三、可推广经验

  (一)优化推进发展的模式

  主要是完善改革领域的系统性,认真分析服务业各产业发展之间,在要素供给、市场条件等各方面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素,系统性地提出改革方案和措施,避免单一行业改革,难以系统性推进,且容易形成行业间制度障碍或政策瓶颈的情况出现;强化改革过程的一致性,通过各个要素改革的同时设计、同期运行,实现整个领域改革的突破;提升政策效应的聚焦性,改革普适性政策的惯常做法,将综合改革试点的推进和实施空间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板块和特定平台进行专门的改革政策设计和创新,强化政策效能,更好地达成引领示范效果。

  (二)完善服务业管理机制

  建立全市推进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全面负责全市服务业的统筹协调、改革发展和项目推进等各项工作,改变长期以来由于服务业部门多、产业面广形成的产业发展整体谋划不够,统筹推进力量不足的局面。

  建立服务业综合协调例会机制。由主要市领导定期召开服务业专题例会,会商解决所提交的问题,以后同类问题比照解决,通过高效、公开的“案例”制度,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久拖不决、久议不决,解决问题人为因素大,没有统一流程和统一标准的局面。

  建立分级分类目标考核机制。改革现行考核机制,建立了部门和区两级考核制度,部门考核按照各自所承担行业改革、发展和重大项目推进目标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各区考核按照各自功能定位和发展特点,对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特色目标和重大项目推进目标建立分类考核体系。

  (三)聚焦推进转型升级

  结合南京市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集中要素资源,全力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研发和金融业三大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南京软件谷、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为载体,出台了推进“一谷两园”建设的政策意见;以南京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为载体,出台了南京市创新驱动“1+8”政策系列;以河西金融集聚区为载体,出台了鼓励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五年了,金融业发展成了服务业中第一大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由8%提高到了15%,三大高端服务业支撑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从43.5%提升到了48%。

  (四)创新服务业载体建设

  加强对服务业集聚区的认定管理,出台了《南京市服务业聚集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集聚区规划、管理机构等作了专门要求,对各类集聚区建设要点作了规范;强化服务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功能,大力推进服务业集聚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明确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用地总量不得低于园区产业用地总量的60%,对主导产业用地总量低于园区产业用地总量60%,不新批非主导产业项目;强化集聚区发展带动功能,依托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将集聚区周边街镇的经济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相应管理权限划归服务业集聚区,扩大了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空间,强化了集聚区的发展带动能力。

  (五)强化产业发展要素保障

  创新服务业用地保障机制。由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南京国土资源管理转型创新总体方案》、《节地提效保发展实施方案》等改革创新文件,明确提出了构建增量与存量双供互补机制。项目用地安排上,主城着力提升生产研发、创意产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通过扩大增量、挖掘存量形成的用地,优先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和省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城市功能板块等安排,确保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用地,大力扶持科技研发企业用地。

  创新服务业人才保障机制。大力突破人才使用的制约和障碍,启动实施了南京市321人才计划。在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上,除了对创业人才的资金扶持、生活配套服务外,科技人才离岗来(在)宁创业的,还可享有一系列具体的针对性扶持。

  创新服务业金融保障机制。设立紫金投资集团,地方金融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成为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建立科技创业投融资体系,设立了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创投、科技小贷、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一系列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六)推进服务业区域合作

  重点是创新合作机制,成立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制定《南京都市圈党政领导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和《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章程》,形成了都市圈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决策层、市长联席会议协调层、专业委员会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建立了都市圈党政领导、分管副市长及部门定期会商机制。推进产业共建,南京、淮安合作共建了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核心区面积2平方公里,建筑规模200万平方米,在产业一体化发展、投融资模式创新、招商创新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附件:

发布时间:2017/02/17
来源:产业协调司
[ 打印 ]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