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景山区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传统重工业区向现代化首都新城区全面转型的途径与方法,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格局。
一、打破单项分段规划模式,提高系统规划能力
“五规衔接”,形成高效布局快速推动。创新规划步骤,推动产业、空间、土地、生态、人口“五规衔接”的规划模式,坚持“规划预定功能、功能引导项目、项目构建载体、载体聚集产业”,形成快速增长、协同推进、集约高效、同步带动社会民生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格局。
重点研究改革思路,形成创新跨越发展。支持重大战略、实施方案等改革试点前期项目研究,为改革试点工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确保改革项目的科学性、有效性。
聚焦重点区域行业,促进产业关键要素集聚与核心功能升级。制定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旅游休闲等主导产业专项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突出、特色优势明显的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中关村石景山园等服务业集聚区。
提前谋划业态配比,精细打造各类服务业综合体。科学推进银河综合商务区、京西会展商务区、信息服务聚集区、文化创意聚集区等一批现代服务业综合体建设,培育一批高标准的生态智能型商务楼宇,增强高端服务要素承载力。
二、改变企业单独开发模式,强化厂区联动能力
以区域功能定位为要求,把控新首钢的产业导入。设置产业进入标准,加快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内容植入,补充高端商贸、总部办公、会议展览、商务服务等发展功能。
强调全局谋划快速推动,建立项目的协同推进机制。建立“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集体把控核心产业导向与关键项目准入,着力解决发展规划、项目协调、整体推进等重大问题,加强服务业项目建设统筹安排。
争取上级资金投入,推动首钢厂区生态修复。争取国家及市级安排专项资金,加大技术支持,实施土壤修复、改善地下水水质、植被恢复等工程,树立经济转型发展与生态修复的典型示范。
三、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夯实发展转型能力
争取服务业专项资金倾斜,增强试点发展的实际效用。争取市财政资金及专项资金向试点区倾斜,重点保障涉及重大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投资基金支持手段,提升政府资金的利用效率。采取“拨改投”方式,丰富拓展“北京服务”系列投资基金,探索将投资基金所形成收益部分组建服务业改革“资金池”,用于“北京服务”品牌、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等建设。
构建完善的融资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发展与业务转型。加强与银行、投资、担保等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完善企业发展融资担保、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信用担保机制,支持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发行债券等办法筹措资金。
四、创新土地开发利用模式,提升空间承载能力
统筹全区土地储备开发,保障试点区建设土地需求。加强政府对土地一级开发的宏观调控,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促进土地一级开发市场稳健发展,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奠定坚实的空间承载基础。
适应新兴服务业选址需求,创新新首钢土地出让管理办法。加快首钢空间腾退进程,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经营权,利用存量土地资源发展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
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提升农村产业空间承载强度。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投入产出标准,促进高端服务业资源引入,改变农村产业用地低端化发展路径,增强单位土地产出强度。
五、并举改革试点税收优惠,形成要素集聚能力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增值税改革试点,降低服务企业税负。依托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增值税改革试点先行先试的优势,对驻区相关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实行增值税抵扣政策,降低综合税负成本。
推进服务业生产要素价格改革,促进区域向服务业转型。逐步实现服务业水、电、气、热与工业同价,全面梳理服务业各类收费项目,取消不合理收费,降低服务企业经营成本。
加速金融资源集聚,促进新兴业务的开展。探索全能银行、金融控股公司等综合经营新模式,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落户,培育发展科技、文化、消费等新兴金融业态。
探索商务服务的混业经营模式,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探索会计、审计、税务、评估等商务服务业混业经营模式,完善配套监管制度,推动商务服务企业集团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扩大税收优惠的行业覆盖,推动科技与信息服务创新发展。推进石景山科技园与驻区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股权激励、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等先行先试改革试点,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面向企业开展联合研发、中试、检测、试验等各类专业化服务。
六、放宽监管简化审批流程,深化政府服务能力
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放宽现代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减少投资者市场准入环节,房屋租赁备案不再作为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条件。
支持商务服务企业国际化经营。坚持鼓励商务服务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海外投资和海外市场开发。拓宽民营企业人员申办APEC商务旅行卡绿色通道。
理顺商务服务业行业管理体制。明确行业管理主体和部门分工,促进行业协会规范发展,强化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管理、协调和服务等职能。
优化民营与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建立小型现代服务企业“孵化器”园区,提供代办注册登记、法律、会计、金融、咨询等相关服务,帮助入驻企业申领创业基金,鼓励小型现代服务企业发展。
加大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宣传推广。引入现代服务业论坛、展会、会议等重大国际交流活动,举办服务业重大项目推介签约会、服务业综合改革政策宣讲会,形成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
七、搭建多元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对接能力
建立一站式行政服务平台,促进政府与企业的对接。利用电子商务创新政府服务,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建立集工商、税务、注册、审批等于一体的“一站式”行政服务平台。
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促进市场供需的对接。围绕服务企业对技术创新、行业政策、市场动态、知识产权、信息发布等需求,加强公共信息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引进公共信息服务主体,构建完善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体系。
建立重点服务行业信用平台,促进信用资源交互对接。集成各部门信用数据资源,健全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个人信用基础信息共享机制,推动金融、会计、法律、咨询、商业、电子商务等重点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健全规范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促进传统商业与新兴交易方式对接。搭建传统商业与新型流通交易方式对接合作平台,促进在线支付、物流配送、信用服务等电子商务发展支撑体系平台整合。
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促进区域与行业组织对接。鼓励支持北京动漫产业联盟、奥运场馆体育产业联盟、石景山特许连锁经营协会等行业组织开展专业化服务活动,重点吸引新兴服务行业协会、商会落户。
八、突破传统组织条块分工,打造统筹协同能力
健全组织体系,强化决策效力。调整充实石景山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同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领导决策机制,建立对接国家部委、部门统筹联动、厂区协调合作的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领导机制。
狠抓考核评估,健全数据跟踪。建立服务业综合改革考核评估机制和现代服务业主要领域指标体系,逐步建立起区域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健全信息定期发布制度与试点区服务业跟踪监测制度。
完善工作网络,明确工作到人。明确专职机构和人员,建立工作例会制度,确保按时完成改革试点各项目标任务,形成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全局,区级政府主导实施,市区各部门配合有力,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九、做好人才引进培养服务,增强人才感召能力
集成人才引进政策,加快专业人才集聚。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扩大首钢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机制辐射范围,搭建海外商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引服务业领军人才和专业技能型人才。
提升国际商务人士出行便利化,促进国际化人才流动。探索推动外籍商务人士签证便利化,进一步完善长期永久居留签证制度,探索试行技术移民制度。
整合多元培训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建立实训基地,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整合首钢工学院、北京科技高级技校及区县教育培训资源。
创新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提升人才服务水平。重点解决现代服务业人才落户、住房、医疗保障、子女入学问题,完善高层次人才奖励政策。
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构筑发展支撑能力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通勤能力。不断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提高路网密度和道路等级,提升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争取轨道交通M11、R1、M6线早日开工建设,完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交通设施。
加强信息网络的区域覆盖,提升新兴产业承接能力。加快区域信息化通讯网络的硬件升级,建设大容量、高可靠的传输网,完善2G、3G基站建设,加大建设WIFI或WIMAX网络。
完善城市综合配套基础设施,提升生活服务品质。进一步完善水电气热、通信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充满文化气息、符合区域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展示转型示范区的良好形象。
创新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模式,满足多元发展需求。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可经营性领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