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产业发展 > 服务业发展

杭州市服务业协调例会机制取得明显实效

发布时间:2011/10/12
来源:产业协调司
[ 打印 ]

  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服务业,将其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提升城市功能的新途径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主阵地,出台政策之实、举措力度之大在全国鲜见。其中,服务业协调例会机制就是服务业领域工作中的一项创新和一大亮点,浙江省已将其列入省政府政策向全省推广,并曾作为各地发展服务业工作的典型内容写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工作情况的报告》。

  一、协调例会机制的产生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杭州市发现企业的现实需求与政府政策供给之间脱节问题较为突出,政企之间缺乏快速直接的沟通管道、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强有力的高层次的协调机制是一个重要因素。企业不清楚政府出台了哪些政策,不了解部门的运作流程,政府往往有力没处使或者用力不当,不能更好地营造环境、服务企业,而服务业涉及领域、部门众多,问题就更为突出。

  自2009年8月起,杭州市借鉴工业领域的协调例会制度,以杭州市政府纪要形式明确,在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框架下,建立服务业三级协调例会机制。服务业协调例会机制的建立对于快速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调动各部门、各区县市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兴服”的氛围具有推动意义;对于探索服务业工作推进机制、为省内外兄弟城市提供参考经验具有示范意义。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主要做法

  1、运作机制。建立相关部门和区(县)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三个层次的例行协调会议机制。服务业企业反映的问题在协调会议研究解决,超过本级协调会议权责范围的问题,提请上一层次的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例会由市长主持,协调解决全市服务业十大重点领域部门和区县市服务业办及企业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为企业服务。

  2、运作流程。协调例会机制由问题收集、问题协调、问题交办、问题督办等部分组成。按照协调机制的要求,例会前做好服务业问题的收集、整理、协调、上报工作;例会中通报上次协调事项的落实情况、汇报提请本次例会研究讨论的重点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各方达成共识;例会后以督办单的形式督促各部门解决问题,形成“会前精心准备、会中开放办公、会后狠抓落实”到工作局面。

  (二)实施成效

  上下联动、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服务业协调例会机制已取得明显成效,具体体现在:

  1、有效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难题。自例会机制建立以来,已连续召开13次例会,共协调解决了45个单位反映的87个问题,涉及金融、物流、商贸、文创、旅游等领域,问题包括用地指标、税费优惠、规划调整、高新企业认定、总部奖励政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多年积累,涉及几个部门交叉管理的共性难题,在服务业协调例会机制的推动下,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实现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由解决个案推动行业发展”。

  2、提升了部门协调和工作效率。经过协调—解决—再协调—再解决的程序,以会议纪要、督办单等形式督促所涉及单位,为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提供了成本最小、效果最好、时间最短的渠道,部门之间加强了沟通、凝聚合力,共同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提升了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

  3、树立了影响广泛的例会品牌。自机制运行以来,在市领导的关注和指引下,服务业协调机制不断丰富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参与例会,越来越多的部门开始重视例会工作。服务业协调例会机制的成功运作,已成为杭州市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抓手和服务业工作机制的一大品牌,受到浙江省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要求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三、服务业协调机制重点解决的问题

  服务业协调机制注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通过个案的解决,完善相关领域的政策,推动大量类似问题的解决。服务业协调机制重点解决“两难”问题:政策突破难、部门协调难的问题,并提升为相关办法意见,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办法和依据。

  1、政策突破。服务业领域的难点、重点问题往往是新问题,新情况,原有的政策和方法不能有效解决,需要协调各方力量,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新的思路,出台新的政策,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如杭州凯锐大厦反映市房产测绘公司按照《房产测量规范》,将设在地下室的配电房、水泵房等配套设施面积公摊到地上面积,造成地上面积比市规划部门审核面积超出430平方米,影响了房产证的办理。该问题是由于房管部门依据的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与规划部门依据的建设部有关建筑设计规范,不一致所造成的。经协调,明确了按规划部门批准建设的“地下部分不作为超建面积”,并借此由市规划局会同市国土资源局、市行政执法局、市房管局制定《建设项目超建面积处理实施意见》上报市政府后发文,统一处理该类问题。

  2、部门协调。服务业领域存在的难题往往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需要一个高层次的协调机构,促使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如浙江绿城物业管理公司反映物管服务业大量经营亏损的问题,涉及房管局、财政局(地税局)、城管办、法制办、物价局、水业集团、电力局、劳动保障局等多个部门,在协调会研究解决绿城物管公司问题后,由房管局、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对杭州市区部分物业服务企业进行财政扶持的相关办法》,从企业税费、定价机制、扶持就业等多个方面,针对性地解决了物管企业经营亏损问题,对促进全市物业服务行业提升发展,改善小区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具有积极和重大的意义。

  四、完善服务业协调例会机制工作措施

  1、进一步加强领导。深入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完善服务业工作机制。市领导高度重视服务业协调例会并一直亲自主持,显著提升了会议的协调效果和力度。各部门深入企业调研,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收集、梳理、剖析,作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基础工作。领导重视是协调例会机制得以发挥效力的首要保障,只有各级领导继续重视协调例会,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例会才能越办越好。

  2、加强政策研究。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已出台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做好优惠政策的广泛宣传和企业辅导,定期督查服务业政策落实情况。积极研究有关土地、税收、融资、人才、市场、价格、管理、统计等方面的问题或出现的新热点,努力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浙江省进一步支持杭州市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提出需进一步优化整合、具有可操作性的突破性政策建议。

  3、纳入目标考核。修改完善《杭州市现代服务业考核实施办法》,坚持目标完成与日常工作并重的原则,增加服务业协调例会工作的权重和分值。发挥考核的督促作用,使各部门、各单位进一步重视服务业协调例会工作。

  4、加大协调力度。尽管服务业协调例会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也存在协调受限、抓手不够及配合不到位等问题,协调工作仍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影响了合力的形成和发挥。为此,杭州市在机构编制非常紧张前提下,专门设立了服务业促进局(归口市发展改革委),以期更好地发挥综合协调作用。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