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创新和高技术发展 > 地方进展

多维度构筑创新创业“联合体”,宁波市北仑区构建双创发展新体系

2021/03/05 高技术司

  作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宁波市北仑区近年来围绕石化、装备、汽车及配件等优势产业,协同布局产业创新综合体、创新服务平台,多维度构筑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联合体”,在双创动力驱动、双创载体建设、双创人才集聚、双创效益带动等方面深耕发力,逐步形成了“双创”融通创新的“北仑模式”。 

  一、构筑产业链“联合体”,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 

  一是培育多层次创新主体。持续优化完善“初创企业—高新技术苗子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主体梯队培育模式,形成上游企业带动下游企业的创新主体联盟。2020年,北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6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77.5亿元,居全市首位。 

  二是打造多领域创新综合体。聚焦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布局,着力建设智能装备、高端压铸模具、创意文具、环境功能材料、集成电路等5大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以企业协同攻关的方式提升产业链控制力、产业链韧性及创新链整体效能。截至目前,北仑区创新综合体共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35家、创新服务机构86家、高层次创新人才1769名,解决技术难题842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67项。 

  三是实施多行业融合创新。紧紧围绕智能工厂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新模式新路径,在装备制造、原材料、港口物流等重点领域实施制造业和服务业跨行业融合创新,实现产业创新水平倍增。2020年北仑区制造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46%50.6%,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30.3%,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 

  二、构筑创新链“联合体”,深耕科技经济互动转化 

  一是搭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培育“栽树工程”为契机,着力汇聚大院大所等多方创新资源,赋能北仑双创发展。近年来,引进落户10余家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推进院企对接,2020年通过开展“百日百场”院企对接,推介科技成果166项、签订意向合作项目111项、问诊企业难题107项。 

  二是搭建高标准创新孵化平台。聚焦“双创”主体,积极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生命周期孵化体系,打通大众就业创业资源。北仑区拥有国家级和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各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市级2家。通过孵化平台,2020新引进注册人才创业项目52个,其中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14个、院士项目1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名; 

  三是搭建高效率成果转化平台。针对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普遍存在的“藩篱”,通过实施人才互聘、技术共用、成果共享的方式,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科研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如与中科院研究院合作成立三大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与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其研发和中试车间、设备向企业开放,把实验中心、创新团队、中试平台落到企业车间,实现体制内科研人员挂职到企业、企业专家特聘到院所,促进复合型人才双向流通。目前,三大中心与北仑区10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预计到2022年,科研开发和成果可转化为新增销售额10亿元以上,间接社会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 

  三、构筑人才链“联合体”,提振创新发展优势动能 

  一是紧扣创新活力聚人才。紧扣青年发展需求,出台“青年北仑”10大政策及18个配套实施细则,制订《北仑区促进青年与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意见》,发布1亿元青年发展基金,激发青年人才创业创新激情,聚集一批多层次、跨区域的青年人才队伍,着力促进青年创业带动青年就业。2020年北仑区净增常住青年人口2.28万人,其中青年人才1.95万人,全区人才总量达到32.3万人。 

  二是聚焦创新动力强保障。健全一站式青年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全过程保障,构建人才“全链条”发展模式。建设青年创业创新大厦、青年智创园、青年SPORT港等青年十大工程,开展北仑青年文化节、青年才俊北仑行、青年北仑·立业之城大型招聘等十大活动,建设全国首家“青年与城市发展”大数据研究院,构建“线上引导+线下互动”立体化青年综合服务中心,充满青春气息的“青年理想之城”双创氛围已然形成。 

  三是提高创新能力引人才。借自贸区扩区东风,深化全国首个“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区”建设,打造“外国专家+引智平台+研发平台”的系统化政策体系。设立2000万元科技攻关专项,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模式,面向全球发布25项“揭榜挂帅”项目。截至目前,该区共引进外国专家近9500人次,常驻服务的外国专家580多名,帮助企业研发和设计新产品500项,申请专利及专利授权310项,解决技术难题600个,填补国内技术空白120项。 

  下一步,北仑将以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引领,依托创新综合体、创新孵化平台、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等载体强大的磁场效应,打造融通创新引领标杆,构建创新创业发展的新格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