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之七十九
——中关村开通高端领军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
在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北京市以中关村为试点,推动高端领军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改革,依托社会化职称评价平台为高端领军人才进行职称评审,取得积极成效。
一、传统职称评审机制难以适应高端领军人才评价需求
近年来,随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规模不断扩大,集聚了大批高层次、留学归国人员。这些高端领军人才参加学术技术交流活动的空间更为广阔,对取得职称、获得社会认可的需求也更为迫切。现行职称评价机制是以整个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为对象设计,其运行模式符合一般专业技术人员成长规律和职称评价需要,对于有多年海外留学工作经历,具有较好的外语、计算机能力以及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取得突出业绩的高端领军人才来说,职称逐级晋升模式和参评条件的设置存在着局限和不足,缺乏针对性,不能适应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职称评价的现实需要。
二、高端领军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解决高端人才评价不适应问题
2011年5月,北京市颁布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端领军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试行办法》,试行依托社会化职称评价平台为高端领军人才建立职称评审的直通车制度。凡在试点范围内的高端领军人才,只要工作业绩和能力符合要求,可不受学历、资历、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成绩等条件限制,由企业提名,试点区域推荐,全市统一评审。通过评审人员直接取得教授级高工职称,且在人才培养、评价、激励、使用等方面与其他职称具有同等效力。
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政策是根据高端领军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将原来的“爬楼梯”式的逐级晋升向“坐电梯”式的一步到位转变,将参评条件由学历、外语向业绩、能力转变,考核重点由资历、论文向创新、创业转变的有益尝试。此项政策的制定实施,解决了现行职称评审机制在评价高端领军人才方面的不适应问题,实现对高端人才的科学、客观、准确评价。
政策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步到位。为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建立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使其职称晋升一步到位,直接申报工程技术系列的最高级别——高级工程师(教授级),有效满足高端领军人才职称晋升需求。二是打破限制。破除外语、计算机及现有职称级别和任职年限等条框限制,建立了适合高端领军人才职称评价的考核模式。三是业绩导向。以业绩陈述取代答辩论文,建立了以业绩和能力为核心的评价导向,突出了对业绩、能力、成果转化及创新能力的考核,淡化了对论文、著书立说等一般传统的硬件考核。四是构建体系。建立了高端领军人才职称评价体系,紧密结合高端领军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特点设计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遵循专家独立评价、业内认同和社会认可的原则,初步实现与国际评价方式的对接,保证评审的科学准确。五是多方评价。通过个人申报、企业和区域推荐、业内评议三段式评价,将个人发展需要、企业用人需求和行业统一标准相结合。
三、试点工作发挥政策效应,有力推进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
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的建立,探索了一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渠道,满足了高端领军人才和企业的职称评审需求,通过政策先行先试,建立了服务创新人才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端人才评价机制,为推进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评价支持和政策保障。同时,直通车政策的实施,是北京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实践,为进一步构建机制新、活力强的人才评价机制提供了借鉴,积累了经验。一是评价结果业内认同、社会公认。试点以来,经人选所在区域推委会推荐,通过同行专家面对面的考核评价,由院士领衔的专家评委会评议表决,有512 人通过评审,获得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专业技术资格,这些人才科研成果多,业绩突出,对单位的贡献大,年龄比较轻,学历层次高,海外留学经历或跨国工作背景占比大,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高端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
二是建立了人才合作对接机制。为扩大评价成果的使用效能,充分发挥高端领军人才带动辐射作用,我们积极搭建高端人才与高校合作的对接平台,推荐获得教授级高工的高端领军人才应聘高校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教研职务或与高校进行科研、教学项目合作,将人才发现评价机制与人才选拔使用机制进行了有机结合,有效发挥了高端领军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了直通车改革成果,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三是政策效应显著,为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进行了示范引导。直通车政策实施以来,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主流媒体予以重点报道,新浪、搜狐等网络媒体也纷纷转载,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此项政策的出台是符合高端领军人才成长规律、促进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好事。此项政策受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尤其是非公经济企业)的欢迎,许多企业和个人纷纷来电咨询,询问相关政策和报名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