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创新和高技术发展 > 地方进展
T+
T-
[ 打印 ]
来源:高技术产业司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之六十二

——军地共建军民融合产业园创建“军工+地方”发展新模式

 

  西安市在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以西安兵器基地为依托,开展了“军工+地方”模式创新探索,提升了军工建设能力,实现了军地双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西安军民融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军工企业布局分散,制约军民融合产业要素融合

  2000年以来,国内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尤其是国家将军民融合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各地军民融合产业园区迅速发展。但是,目前大部分军民融合产业园区仍以军工单位为主导,“军转民”的特色强,“民参军”的因素少,军民界限明显、资金渠道分离、人才流动受限的问题突出;军民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统筹协调不够,合力不足;军民交流互动不畅,融合深度不够。

  二、以“退城入园”为契机,构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园区

  陕西省西安市与兵器集团联合共建西安兵器基地,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推进军民深度融合。

  (一)坚持高效协同的管理体制和企业主导的运行机制。一是在管理体制方面,兵器工业集团与西安市联合成立兵器基地管理委员会,与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行使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兵器工业集团成立了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管理、协调、处理基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在运行机制方面,兵器工业集团委托北方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具体对接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坚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承担基地开发建设工作和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事务工作。

  (二)以“退城入园”,促进军工和地方双优化。一是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始终坚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依据规划快速推进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建设。西安兵器基地企业发展规划引领区域发展规划,并纳入全省“十三五”军民融合规划体系。二是以“退城”促进城市转型升级。有效释放出约133万平方米城区商业建设用地,有力地支持了西安城市规划和工业布局调整,解决了西安市东郊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保障了西安市幸福林带的建设。三是以“入园”推动军民融合资源整合。鼓励城区生产企业搬迁布局西安兵器基地,按照资源整合和专业化协作的思路,统一建设计量理化、环境测试等生产配套中心,促进军民资源统筹和共享,健全了生产配套体系,实现了园区军民要素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三)建设健全市场化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一是按照“政府大配套、兵器小配套”的思路,军工和地方共同推进基地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园区水、电、气、暖等设施建设提前规划,按照适度超前原则,道路建设时统一实施。三是统筹布局建设职工需求的居住、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

  (四)统筹优化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一是兵器工业集团制定下发的《科技创新改革20 条》提出的“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构建市场化、资本化的投入机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西安兵器基地推广。二是率先在兵器基地开展了科技成果转化分红激励、科技创新奖励工作。三是设立了军民融合产业基金,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四是提高外协配套水平,提高“民参军”水平。

  三、开展军工企业“退城入园”,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和聚焦

  一是规划引领,形成了兵器产业聚集。编制了《基地数字化园区规划》、《综合保障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等一系列专项规划,为建设一流军民融合示范基地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科学依据。西安兵器基地内配套的工业服务体系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避免了各企业自成体系重复建设,集约节约使用了土地,降低了企业协作配套成本。截至2017年年底,西安兵器基地共落地产业化项目28项,总投资142亿元,聚集了约300亿元/年的综合产出能力。

  二是促进了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西安兵器基地建设,实现了成员单位间的资源融合,带动了兵器工业西北地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通过厂区搬迁释放了大量城市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空间,并彻底解决了重大危险源制约西安城市发展的问题。

  三是形成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服务保障体系。西安兵器基地首期职工住宅建设使用,同时统一配建了兵器幼儿园、兵器小学。兵器三甲医院已完成方案设计。西安兵器基地内配套建设了公租房。成立市场化运营的专业物业公司,为入驻西安兵器基地的企业解决了生活配套需求,优化了“三供一业”产业布局。

  四是转化一批军工科技成果,实现一批军工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已初步确定北方动力微涡发动机、前沿动力公司CAE工程中心等10个项目,通过“总部+飞地”模式在基地孵化。面向社会共享了335台/套(原值约4.35亿元)大型仪器设备、23个重点实验室(原值约7.93亿元)。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