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创新和高技术发展 > 地方进展

成都市积极加强校地协同创新努力共建国家一线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18/12/20
来源:高技术产业司
[ 打印 ]

  为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加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四川省成都市抓住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大胆探索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全力推动校院地协同创新,积极支持在蓉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并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成果转化区,激活在蓉高校等创新主体的内生创新动力,打通校地协同创新通道,让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破墙透绿,从共识到行动,持续向“深水区”实践探索,力促全国一线创新中心的建设。

  一、共建世界一流大学

  成都已与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在蓉高校签订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创新主体,力争到2025年形成20个以上国际领先优势学科,推动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其中,以西南交通大学为核心,合作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联盟,共同打造环交大智慧城;以电子科技大学为核心,通过联合共建合创空间、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园、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基金,以“互联网+”为核心共同打造“中国硅谷”;以四川大学为核心,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环川大创新创业“三带四区一城”,推动建设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区,培育创新创业群落;以西南财经大学为核心,打造“天府金融产业国际创新中心”和“环西财财经硅谷”。

  二、建设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

  “成都十条”(《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成都新十条”(《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同步探索,激活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的“池水”,高校“墙内”的创新资源正加快走向“墙外”。成都市正在结合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重要战略部署和学校“新工科与新经济相结合”的“工改”发展路径,加速建设一批交叉转化平台,努力构建一个专业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力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职专业转化服务队伍。

  三、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卡

  通过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卡,成都以“科字当头”谋发展,让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据统计,西南交大、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成都中医大、成都大学等在蓉高校共完成科研成果分割确权378项,创办的科技企业由改革之前的寥寥数家新增至40余家。2017年,四川大学在成都落地转化的成果包括抗肿瘤药物、基因治疗技术等7项成果,成果价值约为3.6亿元,通过技术成果作价投资,吸引投资近8亿元在成都高新区、温江区注册新公司进行产业化开发,预计可立项研发的新药品种超过50个,拉动后期投资100亿元。此外,截至今年8月,成都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2472家,有效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50家,取得国家入库登记编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简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754家。

  四、培育创新创业生态圈

  围绕医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新工科等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加快构建以高校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圈。自2016年四川大学与成都市武侯区政府签订“环川大知识经济圈”合作框架协议以来,“环川大知识经济圈”建设稳步推进:2017年申请专利85项、授权专利53项,与企业签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成果转化合同50余项;在环川大知识经济圈中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70余项重大创新成果顺利转化。此外,电子科技大学的“一校一带”已建成12万平方米的孵化场地,累计入驻科技型企业49家、入驻科研团队170个,其中21个团队已注册成立公司,吸引青年千人、省千人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人,成功转化外骨骼机器人、北斗导航芯片等各类科技成果50余项。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

附件:

排行榜